全球觀焦點:新能源交通時代 電動飛機會不會來
【資料圖】
在雙碳背景下,能源似乎是一個無法規(guī)避的話題,而提到能源,又很難避開交通這個領域。盡管如今我們已經處于一個電氣時代,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日常能源都采用電功能,甚至連與火有直接聯系的炊具都開始電器化,但是交通卻依舊以化石燃料作為主要的能源模式。而這也是為什么,在全球都在提倡低碳、減碳的時代,交通會迎來如此大的變革。
當然,這種改變很難細說,但是我們可以挑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來聊聊——電動汽車。誠然,即便到了今天,電動汽車依舊飽受爭議,但是,電動汽車占有量的增加也足以反應,在如今的市場上,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的傳統汽車已經開始被電動汽車所沖擊。甚至在智能化發(fā)展方向下,電動汽車在短途出行上所具備的便利,以及在政策支持下,電動汽車的購車優(yōu)惠,讓其成為了不少消費者優(yōu)先考慮的方向。
不過,電動汽車其實只是電驅在交通上的一種可能,事實上,電動汽車的成功也推進了電動游輪等其他電驅動交通模式的發(fā)展。但是電動汽車卻不是最先普及的電驅動交通,因為早在電動汽車普及之前,以高鐵、地鐵為主的城市、城際軌道交通就已經實現了完全電氣化。如果將這些電動交通工具都考慮到一起,便會發(fā)現,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電氣為主的新能源交通時代。
但是這個時代卻還有一個短板——空運。即便是到了今天,依靠電氣驅動的載人飛機依舊是個技術難題。此前,電動飛機最成功的一次實驗,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成功試飛的電動水上飛機,但是距離我們常規(guī)印象中那種用于普通空運交通的飛機,還有很大的差距——盡管它證明了電動飛機的可能性。
不過這種情況可能即將迎來轉變,一項來自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所的分析表示,首款50至70座的混合動力通勤飛機或將在不久后問世,在 本世紀30年代真正意義上的完成起飛。如果真能如此,那么環(huán)境保護工作將會得到重大推進,因為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全球約3%的碳排量是因為航空業(yè)帶來的,并且這個數據依舊在增長。
那么,為什么電動飛機距離我們那么“遙遠”呢?供電問題是關鍵。為什么新能源交通時代的代表是電動汽車而非軌道交通呢?這是因為與軌道交通相比,電動汽車解決了電氣交通設備的一個關鍵問題——儲能設備,也就是電池。無論是電動汽車還是電動游輪,限制它們動力的關鍵都是電池。當然高鐵也用電池,但是與此同時,它們更依賴的是高壓電(或者說供電線網絡),當然得益于軌道交通有鐵軌作為線路規(guī)劃,因此高壓電的部署也可以有合理的安排。換言之,電動汽車對于蓄電池的依賴更加明顯。
而供電則會引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電池的重量。在電池產業(yè)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電池的重量依舊是限制電池的一個重要因素。飛機既不能像高鐵那樣通過部署供電網絡來提供外部電源,又需要大量的電能進行驅動,外加本身對于重量和體積的高要求,直接導致了一個情況的出現——電池重量限制了飛機電氣化的發(fā)展。舉個例子,波音737客機如果要在電池驅動下飛行1個小時,就需要撤下所有乘客和貨物來作為電池空間,電池儲能才夠。
回到電動飛機本身。此次計劃的混合動力通勤飛機,雖然距離完全電動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但是在短途飛行中,已經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的碳排放產生了,因此頗具發(fā)展意義。而從長遠來看,電動也確實無法實現長途飛行的應用。但是針對此,業(yè)內也并非束手無策。電池對于新能源時代來說,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儲能產品來代替它。而像是交通領域被廣泛關注的氫燃料,也被認為是有望改變飛機能源的技術發(fā)現。要相信,只要科研持續(xù)推進,美好的明天就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企業(yè)品牌排行榜
-
2022-09-26 15:37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企業(yè)品牌熱門推薦
-
2022-09-26 15:37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